这么介绍动机吧。前段时间觉得现在的教育引导我们都在找答案,各种答案,就很坑,很乱,在授人以无数的鱼,我们的生命弹性就这样变得呆滞,形式。


就有了这个逻辑底层吧。。。看论语的时候。就恍然大悟。。从前把它当知识与文字来读,得出来的道理,当然就是属于那好多条的鱼儿喽。所以把自己读的很呆,相信同胞们也一样,毕竟大家智商一样,接受能力也差不多。所以那么多次也没啥进展。。。只读到其形式,读不到其智慧。


我在昨天还以为。我呢,满满情意,周末 节假日我就回来陪我奶奶,陪她睡觉,陪她散步,给她捶背按摩,给她剪指甲洗头发洗衣服。爸爸妈妈我也尽我所能去孝顺,遵循父子相处之道,点滴方寸都是表现出来的让步与敬意。。我也不愿意走远,我说我考虑就在川陕甘念书,嫁人。有人介绍对象,我也是先告诉对方我父母的意见很重要,不要想从我这里找突破口。我自己已经深受这么多年的毒害,无论感情还是立身,我也任性过了,情绪波动起落,增加了不少品性修养的障碍。是啊,都这个地步了,别人当然都会说我孝顺,也确实,在这个年代里,一切都肤浅,稍微尽点责任,就好像了不起了。要不是念论语,我自己都信了我孝顺。


为政第二篇。全是孝。读来读去。原来孔子是在说,没有答案啊。我哪儿有什么答案。整本论语,他也没有主张啊,他在主张什么啊,他顶多在给我们参考权啊。。没有答案。。执迷答案,寻找答案,就落入了固的圈套。。所以他也是驳不倒的,没有主张,当然驳不倒。从前读诗经,怕是也读偏了,端木赐是唯一历经清贫与富贵的人,于是他费尽力气,清贫不谄媚,富贵不骄傲,他觉得够了。。。孔子说。这样也可以,说得过去。不如安贫乐道富贵有礼。。你可以到今日修为,就可以读诗经了。。因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。。。断章取义,强悟道理,强求答案,当然是我们错了。


于是。我确实不孝,只是相对来说做的比很多人多了很多,于是长辈们夸赞与老人的亲近,当然就有了。不是我太优秀,是你们太不尽心了。但是,我没有从心而发,父母挑剔,我还是会很生气,祖母耳朵不好,说一句话要七八遍,我还是会烦躁,可如若我心真敬爱亲长,不是在这无数答案里过活,便不会如此。这是孔子说的。我和他意见一致。。可是我是无心之过,我没有对不起他们,因为当时那样的我,做了我能做的全部。


所以,孔子的那句,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并不是在说我早上知道了道理,晚上就可以去死了。。。。而是说,我白天知道了道理,那我晚上马上就可以重新开始做人了呀。过去我是不懂道理,我懂了我就有了选择权,我就有机会马上起心动念成为新的我。那不就等于,旧我死亡,宛如新生喽。。于是拐来拐去。。。我没有对不起你的情意。。在当时那个固化于标准情感答案里的我来说,那就是我当时最好的状态了。。虽然不及现在通透明朗,可是对那个小井蛙来说,那就是它全部的天空了不是么。。。我当时寻找了无数的答案,归因于情绪,归因于环境,归因于过往情感经历。。。可原来根本没有答案。而事到如今的清朗,也并不是因为我受到了磨难并找到了答案,而是因为没有放弃自己,没有怨气横行,不停的在厚德行。。就是你最不喜欢的积德行善吧。于是就找到了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。好啦,今天最新的一次相互,您能懂多少算多少叭。我实在没有干扰您的感情的意思,动机也并非是自私自利。。。。言语也没有过分的地方。。。至于感受。肯定是除了分享这共同有过的相互里得出来的经验,还是有点紧张的,就有点怕您的讲话方式。。。

-- 君君